臨床中常見各種引流管拔管指征及注意事項
1、概念:是經顱骨鉆孔穿刺側腦室,放置引流管將腦脊液引流至體外,可用于迅速降低顱內壓、排除腦室內積血、減少傷口腦脊液漏、或經腦室注藥沖洗等。
2、拔管指征
(1)腦室引流時間為一般放置3-4天,不可超過5-7天,以免時間過長引起顱內感染。顱內血腫術后3日行頭顱CT,血腫消失可拔管。
(2)拔管前應先頭顱CT,先抬高引流袋或夾閉引流管24小時,觀察無顱內壓增高的表現時,腦脊液循環通暢可拔管,可予拔管。如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應立即放低引流袋或開放引流管繼續引流,并告知醫生。
(3)拔管方法:先夾閉引流管,防止管內液體逆流入腦室而引起感染。注意切口處有無腦脊液漏出,要擠出皮下積液,待引流管完全拔除后,立即縫合傷口,最后用消毒敷料覆蓋。
(4)拔管后觀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及體溫的變化。傷口處按時換藥,并保持頭部敷料干燥及床單、枕套的清潔。
3、注意事項
(1)引流管的開口需要高出側腦室平面10-15厘米以維持正常的顱內壓.
(2)引流速度不易過快過多(伴有腦積水的病人快速引流出大量的腦脊液可使腦室塌陷,導致硬腦膜或顱骨內板之間出現負壓,形成硬腦膜外血腫;有腦室腫瘤者,一側腦室壓力突然降低,引起腦室系統壓力不平衡,可致腫瘤內出血;顱后窩占位病變著,突然降低壓力可致小腦幕裂孔疝).
(3)引流量以每天不超過500毫升。
(4)觀察腦脊液的性狀,正常的為無色透明,無沉淀,術后1-2天可略有血性,
(5)保持引流管通暢
(6)嚴格的無菌操作
2、拔管指征
(1) 患者神志清楚;
(2)血流動力學穩定;
(3) PS≤8;
(4) PEEP≤5;
(5) 肌力恢復正常;
(6) 咳嗽反射恢復,咳痰有力;
(7)動脈血氣分析各項指標正?;蛳鄬φ?;
(8)氣囊漏氣試驗陰性(喉頭是否水腫);
(9)氧合指數PO2/Fi02>150(反映患者真實的氧合狀況);
(10)呼吸淺快指數(RVR)≤105(f/VT )(反映患者真實的呼吸狀況)。
3、注意事項
(1)氧儲備:拔管前需建立充分的氧儲備,吸入純氧以維持拔管后呼吸暫停時機體的氧攝取,同時可以為進一步氣道處理爭取時間。
(2)體位:尚無證據表明某一種體位適合所有拔管的患者,目前主要傾向于頭高腳低位(半臥位)和半側臥位。頭高腳低位尤其適用于肥胖或患有睡眠性呼吸暫停的患者,左側臥頭低位常用于未禁食和禁飲的患者。
(3)吸引:拔管前必須保證充分吸引分泌物和血液,直視下吸引損傷更輕。
(4)肺復張措施:在吸氣高峰同時放松氣管導管套囊并隨著發生的正壓呼氣撥出氣管導管可產生一個正壓的呼氣,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并減少喉痙攣和屏氣的發生率。
(5)牙墊:牙墊可防止麻醉中患者咬閉氣管導管導致氣道梗阻。
(6)拔管時機:根據拔管時機可將拔管分為清醒和深麻醉下拔管。
1、概念:胸腔閉式引流術是主要用于各類氣胸,血胸、膿胸等患者的引流術。
2、拔管指征
(1)胸管內沒有氣體逸出;
(2)在沒有胸腔內感染、出血,并且引流通暢的前提下,24h引流量<100mL;
(3)查體雙側呼吸音清晰、對稱;
(4)拔管前胸片提示患側肺膨脹良好,無明顯液、氣胸。
3、拔管的方法
(1)拔管時,一般先拆縫線,在深吸氣后屏住呼吸,醫生會迅速拔出導管,并立刻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寬膠帶密封,并加壓包扎1天。
(2)剪斷固定引流管的縫線,用多層無菌敷料和油紗覆蓋管口皮膚處,囑患者用力深吸氣后屏氣,然后快速拔出胸管,壓緊引流口敷料,胸帶加壓包扎。
(3)對于較瘦且置管時間(>1周)者,拔管前最好縫好引流管的預置線,拔管的同時系緊縫線,避免漏氣。
(4)拔管時指導患者深吸一口氣,吸氣末迅速拔管,用凡士林紗布封住傷口,包扎固定。
(5)拔管后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悶、呼吸困難癥狀,切口漏氣、滲液、出血和皮下血腫等。
4、注意事項
(1)使用前應嚴格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和整個裝置是否密封,引流管及水封瓶有無裂縫。各銜接處、皮膚切口處均要求密封,以避免發生漏氣和滑脫,并按無菌操作法安裝,防止感染。
(2)術后如患者血壓平穩,可采取半臥位,以利于引流及呼吸。鼓勵患者咳嗽及深呼吸運動,促使胸腔內氣體及液體排出,促進肺復張。
(3)將留有足夠長度的引流管固定在床緣上,以免因翻身脫出。水封瓶置于地上,水封瓶液面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切勿高過胸腔出口平面,以防液體逆行進入胸腔。在挪動患者或患者下床活動時,需將引流管鉗閉。若引流管自胸壁切口脫出,應立即用手指捏緊引流口周圍的皮膚,以凡士林紗布、厚層紗布及膠布封閉引流口,并做進一步處理。若導管連接處滑脫或水封瓶損壞,應立即將近端膠管鉗閉或折疊捏緊,消毒后重新裝妥。
(4)保持引流通暢。注意防止引流管折疊和受壓,并定時捏擠引流管,以免管腔被凝血塊或膿塊阻塞。引流暢通時,可見到水封瓶長波管內的水柱隨呼吸動作上下波動,如無波動,可讓患者做深呼吸或咳嗽,如水柱仍無波動,表示引流管不通,應檢查原因并及時處理。
(5)早期給予適當的負壓吸引,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性質、色、量及水柱波動情況,詳細記錄。如發現出血或引流量過多,應通知醫生處理。
(6)每日定時更換水封瓶,更換水封瓶時,應預先用兩把血管鉗將引流管近端鉗閉,更換完畢檢查無誤后,再將血管鉗開放,以免空氣進入胸腔。全部操作過程應嚴格無菌。
(7)術后3~5天引流量逐步減少,達到拔管指征后即可拔除引流管。拔管后24小時內,應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局部有無滲液、出血、漏氣、皮下氣腫等。如發現異常,應及時處理。
(2)引流量:若每天引流量有幾百毫升,表明引流管可以引流腹腔的內容物,且作用比較明顯,此時不能拔管;
(3)引流液性狀:若引流液性狀、顏色清亮,引流量較少,此時可以考慮拔管;
(4)引流管作用:明確需放置引流管,目的是引流殘余的血液、組織液等情況,若引流量少、清亮,可以拔除引流管。
(1)根據病情需要,腹腔內可能安置幾種引流管,病人轉入病房后必須點清,根據名稱或作用做好標志,并接好引流袋,要妥善的固定,防止扭曲,受壓,折疊。
(2)接引流管時注意無菌技術操作,引流管應低于出口平面,防止逆行回流感染.保持引流管的通暢,每30分鐘擠捏管道一次,引流管如果無液體流出可能管道被堵塞,要根據實際情況,通知醫生處理。
(3)分別觀察引流液的量,色,質,正常色澤為淡紅色,后期為黃色,清亮液,每日0----100ML,若每小時量大于50ML,持續3小時且呈紅色則為異常,或血漿管引流液呈膽汁色,或顏色混濁均為異常,應立即告之醫生。
(4)妥善固定導管,病人翻身、下床、排便時應防止引流管脫出或折斷滑入腹腔?;稣邞匦赂鼡Q新管插入。
(5)需要負壓引流者,應調整好所需負壓壓力,并注意維持負壓狀態。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時,負壓可達20kpa,可減少腹腔內腔隙和清除積液。
(6)紗布和凡士林紗布填塞止血者應密切觀察全身情況,若已穩定應在24-72小時內拔除,或更換新的紗布再填塞,腹腔內引流管如2-3天不能拔除者則2-3天轉動皮管一次,以防長期固定造成繼發性損傷。
(7)如果需要外引流管注入抗生素等藥物或作管腔沖洗,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1、概念:膽總管切開術后,由于手術創傷可引起膽道水腫、縫合口膽汁外漏,引起膽汁性腹膜炎、隔下膿腫等并發癥,腫瘤或外傷造成的膽道狹窄需支持治療,或需置管溶石排石,術畢常規在膽總管內放置T型引流管,
2、拔管指征
(1)T管留置達4周左右,可使T管周圍形成堅實的纖維竇道,拔除T管后膽汁不會滲入腹腔引起膽汁性腹膜炎。
(2)引流量逐漸減少、色清、體溫下降、黃疸消退、全身情況改善、食欲增進、大便色澤加深。
(3)膽汁培養陰性。
(4)夾管1-2天病人無腹痛、發熱、黃疸后全日夾管仍無不適。
(5)T管造影顯示:肝管、膽總管、十二指腸通暢,無殘余結石。
3、注意事項
1、拔管指征
①正常情況:引流液為淡黃色,創面與皮膚緊貼,24h引流量<10-15ml。
②異常情況:引流不暢,傷口感染,引流管放置2周后引流量仍較多。
2、注意事項
(1)妥善固定
①臥床時:用橡皮筋和別針雙重固定于大單上,留出足夠的長度,便于翻身
②下床時:先松別針后放進特質袋子中,或用別針固定在衣角下緣
(2)保持通暢
①避免折疊、扭曲、受壓
②不可高于傷口水平,高于傷口水平會導致引流液反流,導致逆行感染
(3)密切觀察
①觀察要點:量、色、質
Ⅰ量:50~300毫升→逐漸減少
Ⅱ色:血性→淡血性→淡黃色
Ⅲ質:粘稠、血凝塊→稀薄、透明
②異常情況:
Ⅰ:血性引流液≥100ml/h
Ⅱ:術后8h血性引流液≥120ml
Ⅲ:術后24h血性引流液≥300ml
Ⅳ:鮮紅色、質地粘稠、伴有血凝塊且>50ml
以上提示有活動性出血,應當做好手術止血準備
(5)及時記錄
準確記錄引流量,在液面頂端劃橫線并寫上寫日期,減去昨日引流量
2、被動拔管的 5 個指征
(1)導管相關血流感染:臨床表現為局部組織腫脹、灼熱、疼痛,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有時伴有全身畏寒、發熱等癥狀。如血培養結果:導管血與外周血培養出同一種細菌;導管血報警時間早于外周血 2 h;導管血大于外周血的細菌菌落數 3 倍以上,明確診斷為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或者患者使用導管輸液出現寒顫連續 3 次,排除其他因素,考慮可疑導管細菌定植,立即拔管。
(2)嚴重皮膚問題:皮膚出現皮疹破潰,滲出較多,透明貼膜無法固定,經治療皮疹癥狀未好轉,加之穿刺點出現感染跡象,或因固定不牢導管外移>5 cm,酌情拔管。
(3)靜脈血栓形成:貴要靜脈血栓形成后,腫脹疼痛癥狀較輕或無臨床癥狀,可以拔管;若深靜脈如肱靜脈、腋靜脈、鎖骨下靜脈血栓形成,不宜拔管,應使用抗凝劑低分子肝素 5 000 U 皮下注射每 12 小時 1 次,10~14 d 復查超聲后酌情拔管。
(4)導管堵塞:堵管分為血凝性和非血凝性。血凝性堵管可以利用負壓抽吸使導管再通,如果再通失敗,考慮拔管。非血凝性堵管即黏稠性藥物如脂肪乳、氨基酸等藥物,貼在導管壁,導致導管堵塞;還有藥物之間配伍禁忌形成不溶性的結晶堵塞導管,可使用溶解劑使導管再通,如果再通失敗只能拔管。
(5)導管外移:目前有關 PICC 導管脫出的判斷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脫出的診斷主要通過胸部 X 線攝片檢查。如果發現導管脫出,應及時通過 X 線檢查導管尖端的位置及脫出程度。如導管脫出>5 cm 時或導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靜脈口或已不再上腔靜脈內,輸注刺激性強的藥物存在風險,建議拔管。
(6)無明顯呼吸性酸中毒;
(7)血紅蛋白水平不低于 8 ~ 10 g/dL;
請先 登錄后發表評論 ~